宋-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臣观祖宗以来沿边要害,屯聚重兵,止以壮国威而消敌谋,盖所谓先声后实、形格势禁之道耳。
宋-辛弃疾--《议谏民兵守淮疏》:臣谓两淮裂为三镇,形格势禁,足以待敌矣!
近现代-梁启超--《箴立法家》:若法意虽甚善美,而形格势禁,不获举而措之,则无宁暂缓焉。
清-孙嘉淦--《南游记》:镇江古京口,四面阻山,形格势禁,以临天堑,实南北必争之地。
当代-刘斯奋-一部一二章-《白门柳》:他本人也并非那种无能之辈,在郁林知州任上时,素有精明干练之称;可是碰上眼前这伙人多势众的地头蛇,竟然处处形格势禁,施展不开。
近代-章炳麟--《驳黄兴主张南都电》:他日经营戎素,有形格势禁之能,虽徙首都于关、洛可也。当今之时,岂暇仓猝离北京乎?
宋-苏辙--《唐论》:有周秦之利而无周秦之害,形格势禁,内之不敢为变,而外之不敢为乱,未有如唐制之得者也。
清-徐瑶--《太恨生传》:女非有意负生,形禁势格,变至无如何耳。
近代-严复--《原强》:夫奴虏之于主人,特形劫势禁,无可如何已耳,非心悦诚服,有爱于其国与主,而共保持之也。
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一五·覆两江制府策公问兴革事宜书》:当其始也,明罚敕法,若不可终日,而意在必行;及其终也,形格势禁,亦自悔其初心,而视为故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