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品說-中華語文大辭典
性三品說性三品说ㄒ丨ㄥˋ ㄙㄢ ㄆ丨ㄣˇ ㄕㄨㄛxìnɡsānpǐnshuō西漢董仲舒和唐代韓愈的人性論。董仲舒認為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不待教的「聖人之性」與不可教的「斗筲之性」皆不可以名為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上可下,須「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為善」(見《春秋繁露‧實性篇》)。韓愈在〈原性〉一文中,進一步以「性」與「情」對應,各分上、中、下三品。性之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性」的內容為「仁、義、禮、智、信」,與生俱來;「情」的內容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接於物而生」的。
性三品說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代的一種人性論。西漢董仲舒把人性分為三品:治人者為“聖人之性”;可教化者為“中民之性”;再即為“鬥筲之性”(《春秋繁露·實性》)。孟軻性善說、荀子性惡說都只說中等人的人性,董氏三品說則包括了人的三種等級。東漢王充在《論衡·本性》一文中,也認為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唐韓愈在三品說的基礎上,進而具體提出性和情分為三品,性的內容有五德:仁、義、禮、智、信;五德產生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原性》)。這為宋儒主張的氣質之性、天理人欲等學說開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