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葬-中華語文大辭典
懸棺葬悬棺葬ㄒㄩㄢˊ ㄍㄨㄢ ㄗㄤˋxuánɡuānzànɡ古代葬俗的一種。遺體入棺後,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半懸於崖外,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其葬處多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這種葬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在三國吳‧沈瑩《臨海水土志》已有記載。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臺灣、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均有發現。較著名的如僰人懸棺。又名「崖葬」。
懸棺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懸棺葬ㄒㄩㄢˊ ㄍㄨㄢ ㄗㄤˋxuán guān zàng古代一種盛行於我國西南方少數民族的特殊喪葬形式。分布遍及四川、雲南、貴州、江西、福建等十三省。特點為將棺材放置在陡峭的山崖中,棺材的一半或全部暴露在崖外,有如懸掛在半空中,故稱為「懸棺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