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衡-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懸衡ㄒㄩㄢˊ ㄏㄥˊxuán héng①掛起秤錘。《淮南子.說林》:「循繩而斲則不過,懸衡而量則不差。」②昭示法度。《漢書.卷五一.鄒陽傳》:「臣聞秦倚曲臺之宮,懸衡天下。」③比喻輕重相當,勢均力敵。唐.齊己〈酬西蜀廣濟大師見寄〉詩:「楚外已甘推絕唱,蜀中誰敢共懸衡。」
懸衡-辞源3
【懸衡】㊀懸秤,卽天平。也作“縣衡”。荀子 解蔽:“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淮南子 説林:“循繩而斲則不過,懸衡而量則不差。”引申爲輕重相等,勢均力敵。戰國策 秦三:“楚破 秦,不能與 齊縣衡矣。”㊁公布法度。漢書五一 鄒陽傳上書 吳王:“臣聞 秦倚 曲臺之宮,懸衡天下,畫地而不犯。”注引 如淳:“衡猶稱之衡也,言其懸法度於其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