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中華語文大辭典
戰車战车ㄓㄢˋ ㄔㄜzhànchē指坦克車、裝甲車等具有越野機動與裝甲防護裝置的作戰車輛;泛指作戰用的一切車輛。
戰車 -中国文化史辞典
秦漢以前用於戰鬥的馬拉車輛。又稱“兵車”、“戎車”。我國用戰車作戰始於殷代,盛行於春秋、戰國。戰鬥時,戰車用於沖擊敵陣,行軍時則用來運載糧草,駐軍時用來結陣紮營。戰車用四匹馬拉。戰車的單位叫“乘”。一乘包括一輛車、四匹馬,以及配屬於這輛車的若幹名戰士。春秋時代,戰車一乘配置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後來數量有所變化。從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情況來看,當時每輛戰車配屬的戰士為五六十、六七十不等。《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這意味著這次戰鬥出動了二百輛戰車、一萬五千人。因此,“乘”又作為計算兵力的單位。古籍中常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這是指國家具有這樣的武裝力量。以“萬乘之國”為例,這個國家就應有一萬輛戰車、四萬匹馬和好幾十萬戰士,這決非中小國家所能擁有的。所以,萬乘之國一般是指天子之國,後來把皇帝叫作“萬乘之君”,就是這個道理。一般戰車在作戰時,甲士三人立於車上,中間一人擔任禦手,左邊一人持弓,右邊一人持矛,其餘步卒隨車進擊。主帥所在的戰車則不同,主帥居中自掌旗鼓,禦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護主帥,叫“車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