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打散㈠ㄉㄚˇ ㄙㄢˇdǎ sǎn每場雜劇演完後,附加一段表演作為結束,稱為「打散」。後泛指曲藝雜技。《水滸傳.第五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有戲舞,或有吹彈,或有歌唱,賺得那人山人海價看。」打散㈡ㄉㄚˇ ㄙㄢˋdǎ sàn①分散。如:「本單位裁撤後,所有員工將打散到外事單位。」②弄亂。如:「小心!別把這些資料打散了。」③將祭品散給大家,稱為「打散」。《金瓶梅.第四九回》:「落後又是一大碗鱔魚麵與菜卷兒,一齊拏上來,與胡僧打散。登時把胡僧吃的楞子眼兒。」《儒林外史.第二〇回》:「老和尚自己要安排停當,先捧到牛衣柩前奠了酒,拜了幾拜,便拿到後邊與眾人打散。」
打散-汉语大词典
打散(I)1.犹拆散。
●明梁辰鱼《巫山十二峰·怀人》套曲:“双双配偶,是谁打散?”
2.谓把成套或成包的物件分散。如:这套瓷器不要打散了。
3.旧谓祭奠后把供品分与众人。也称散福。
●《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一齐拿上来与梵僧打散,登时把梵僧吃的楞子眼儿。”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先捧到牛布衣柩前奠了酒,拜了几拜,便拿到后边与众人打散。”
打散(II)宋元戏曲术语。每场杂剧演完,附加一段表演,作为整个演出的结束,称“打散”。亦泛指曲艺歌舞。
●《水浒传》第五一回:“如今现在勾栏里说唱诸般品调,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