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拔幟ㄅㄚˊ ㄓˋbá zhì比喻以計謀戰勝敵人,取而代之。參見「拔幟易幟拔幟易幟」條。南朝陳.張正見〈賦得韓信〉詩:「沉沙擁急水,拔幟上危城。」唐.魏徵〈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縱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幟擁沙之策,莫不動如神化,應變無窮。」
拔幟-辞源3
【拔幟】漢將 韓信與 張耳擊 趙,背水陳兵以誘 趙兵,另選輕騎二千,各持一赤幟,從間道隱蔽山後以待。趙出營與戰,漢軍佯敗,棄鼓旗而走,趙空營往追; 漢輕騎疾入 趙營,拔 趙幟,立 漢幟。趙軍不勝,還,見皆已 漢幟,兵驚亂,遂爲 漢所破。見 史記九二 淮陰侯傳。後來以拔幟喻戰勝,以拔幟易幟喻取而代之。宋書 張興世傳史臣曰:“蓋乃 趙壁拔幟之機,官渡熸師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