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領-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挈領ㄑㄧㄝˋ ㄌㄧㄥˇqiè lǐng①提起衣領。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壑西北有遙巘最高,如負扆挈領,擁列迴環。」②比喻把握要點。《官場現形記.第六〇回》:「然而中國四萬萬多人,一時那能夠統通救得。因此便想到一個提綱挈領的法子。」③帶領。《英烈傳.第二〇回》:「章溢、葉琛挈領家眷并行李,已候等多時。」④割斷脖頸。《戰國策.秦策三》:「若有敗之者,臣請挈領。」《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挈領-辞源3
【挈領】㊀提起衣領。比喻做事抓住綱要。荀子 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參見“提綱振領”。㊁執持脖頸。意謂引頸受戮。戰國策 秦三:“臣戰,載主契國,以與王約,必無患矣。若有敗之者,臣請挈領。”宋 鮑彪 注:“領,項也。言欲請誅,持其項以受鈇鉞。”一説挈通“契”,挈領猶言斷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