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簫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代管樂器。古稱“簫”,元代才有排簫之名。據文獻記載,我國排簫有其演變過程:一、形制:由單管而為相聯的單翼排簫,進而為雙翼排簫、等管排簫及木櫝排簫。二、管數:由少而多,有七、十、十二、十五、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管等多種,但元、明、清三代則多用十六管,或間用十二管排簫。三、管底:由自然竹節作底,進而以密蠟實底,以及無底的洞簫。四、管口:由平齊形發展為V形山口。五、由等徑而為變徑,即管徑隨長度而遞變,但明、清櫝簫,則仍保持其等徑形式。六、音序:有各音依次排列成半音階者,也有律呂左右相間成全音階者。古代排簫雖有玉制的,但以竹制的為多。排簫多用於廟堂祭祀、宮廷朝會,以及宴饗盛典。宋以後民間已漸失傳,只用於宮廷雅樂。
排簫-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排簫ㄆㄞˊ ㄒㄧㄠpái xiāo樂器名,由長短不同的竹管比連而成,故稱為「排簫」。分為大小二種,大者二十三(或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