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挈領-中華語文大辭典
提綱挈領提纲挈领ㄊ丨ˊ ㄍㄤ ㄑ丨ㄝˋ ㄌ丨ㄥˇtíɡānɡ-qièlǐnɡ抓住漁網的大繩,提起衣服的領子(領:衣領)。比喻掌握事理的要點,扼要地提出問題。[例]讀書要懂得~,才能事半功倍。
提綱挈領-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提綱挈領㊣ㄊㄧˊ ㄍㄤ ㄑㄧㄝˋ ㄌㄧㄥˇtí gāng qiè lǐng綱舉目張綱舉目張不得要領不得要領舉綱持領舉綱持領、握綱提領握綱提領、提綱振領提綱振領、挈領提綱挈領提綱、綱提領挈綱提領挈釋義「提綱」,提起魚網的總繩。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挈領」,提起衣服的領子。語本《荀子・勸學》。「提綱挈領」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典源㊤提綱:《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四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葉遍搖矣。臨淵而搖木,鳥驚而高,魚恐而下。善張網者,引其綱①,不一一攝萬目②而後得。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囊③矣。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注①綱:魚網上的總繩。②攝萬目:牽引眾多網子的孔眼。攝,牽引。③囊:作動詞用,指魚入網內。㊦挈領:《荀子・勸學》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①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②也。若挈裘領③,詘④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注①原:推究根源。②經緯蹊徑:縱橫的徑路。③挈領:提起皮衣的領子。挈,音ㄑㄧㄝˋ,提起。④詘:音ㄑㄩ,彎曲。同「屈」。典故「提綱挈領」係由「提綱」及「挈領」二語組合而成。「提綱」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文中提到:會張網的人,只須牽動繫網的大繩,就能把魚網張好。如果要一個一個去牽引網目,才能把網張開,那是非常辛苦而且艱難的工作。只要能提住魚網的總繩,使網孔張開,魚兒自然就入網了。所以官吏跟人民的關係,就像樹葉的本,魚網的綱,所以聖人只要治理好官吏就好,不用直接治理人民。「挈領」則是出自《荀子・勸學》。荀子在此篇提及,要追溯先王的本源,窮究仁義的根本,崇尚「禮」,是入道的捷徑。就好比用手提起皮衣的領子,屈著五指一抖,整件皮衣的毛就都順順溜溜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提綱挈領」,用來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書證①宋・朱熹〈謝上蔡語錄後序〉:「胡氏上篇五十五章,記文定公問答,皆他書所無有,而提綱挈領,指示學者用力處,亦卓然非他書所及。」②清・李漁《奈何天・第三齣》:「要曉得婦德雖多,提綱挈領,只在一個順字。」③《野叟曝言・第二一回》:「若夫提綱挈領,則斷推仲景一書。」④《官場現形記・第六〇回》:「然而中國四萬萬多人,一時那能夠統通救得。因此便想到一個提綱挈領的法子。」用法義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類用在「掌握要點」的表述上。例①讀書要懂得掌握重點,提綱挈領,才能讀得好。②會議一開始,他就先把會議資料提綱挈領地作了報告。③登山前,領隊又提綱挈領地將注意事項再提醒大家一次。④他將課本的內容整理成一份提綱挈領的資料,方便日後複習。⑤教學時,若能將內容提綱挈領地說明,學生較容易掌握重點。⑥想要在短時間內把一本厚書看完,提綱挈領的閱讀方式是必須的。辨似辨挈,音ㄑㄧㄝˋ。提、領。不可寫作「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