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釵-辞源3
【插釵】宋時婚俗,男女議婚,兩親相見,謂之相親,若新人中意,卽以金釵插於冠髻中,曰插釵。見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五 娶婦、宋 吳自牧 夢粱錄二十 嫁娶。警世通言十四 一窟鬼癩道人除怪:“自從當日插了釵,離不得下財納禮,奠雁傳書。”
插釵-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插釵ㄔㄚ ㄔㄞchā chāi①以釵插於髮中。唐.王維〈扶南曲歌詞〉五首之五:「散黛恨猶輕,插釵嫌未正。」②古代男女相親時,如男方中意,則以釵插於冠髻中,表示同意婚事。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〇.嫁娶》:「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釵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釵』。」元.喬吉《兩世姻緣.第四折》:「不索你插釵下財納采,有甚消不的你展腳伸腰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