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睺羅-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摩睺羅ㄇㄛˊ ㄏㄡˊ ㄌㄨㄛˊmó hóu luó①以泥或其他材料製成的偶人,於七夕日供養;或珍藏裝飾之用。也作「魔合羅」。②受人喜愛的人物。也作「魔合羅」。
摩睺羅-辞源3
【摩睺羅】睺,hóu。㊀佛書的計時單位,梵語音譯,也譯作須臾,相當於一晝夜的三十分之一。法苑珠林三 劫量 時節:“三十羅婆爲一摩睺羅,翻爲一須臾;三十摩睺羅爲一日夜。”㊁佛教神名。卽摩睺羅伽,又名大蟒神,爲天龍八部之一,人身蛇首。大日經 入真言門住心品:“若有衆生應佛度者,卽現佛身,或現聲聞身,……乃至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參閲 翻譯名義集二 八部。㊂ 宋 元習俗,七夕供一土偶,名摩睺羅,也作摩㬋羅、摩侯羅、磨喝樂、魔合羅。原爲梵天八部衆神之一摩睺羅神,後爲童孩塑像,七月七日夕,盛裝修飾,供於庭,求宜男之祥。摩睺羅爲童子形,手持蓮花,造型源於佛經故事“鹿母蓮花生子”。宋 吳自牧 夢粱錄四 七夕:“内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名摩㬋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綵裝襴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兒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八 七夕作“磨喝樂”,其自注謂本佛經“摩㬋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