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頭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又名《拔頭》或《缽頭》。唐代西域傳入中原的民間歌舞節目。《舊唐書·音樂志》:“《撥頭》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之也。”《樂府雜錄·鼓架部》:“《缽頭》:昔有人父為虎所傷,遂上山尋其父屍,山有八折,故曲八疊。戲者被發,素衣,面作啼,蓋遭喪之狀也。”唐代把《撥頭》與《大面》、《踏謠娘》等列入歌舞戲。
撥頭-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撥頭ㄅㄛ ㄊㄡˊbō tóu唐代一種樂舞。本出西域,曲分八疊,舞者披髮素衣,面作啼狀。《舊唐書.卷二九.音樂志二》:「撥頭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像之也。」也作「拔頭」、「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