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地-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撲地㈠ㄆㄨ ˙ㄉㄜpū de①狀聲詞。形容撞擊的聲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走進房去,撲地把燈吹熄,先自睡了。」也作「撲的」。②突然。參見「撲的撲的」條。《水滸傳.第一回》:「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後,奔雷也似吼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也作「鋪的」、「撲的」。撲地㈡ㄆㄨ ㄉㄧˋpū dì①滿地都是。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廛閈撲地,歌吹沸天。」②倒在地上。《三國演義.第七回》:「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
撲地-辞源3
【撲地】㊀擲地。三國志 魏 杜襲傳“祖父 根,著名前世”注引 先賢行狀:“誅者皆絹囊盛,於殿上撲地。”㊁滿地,遍地。文選 南朝 宋 鮑明遠(照)蕪城賦:“廛閈撲地,歌吹沸天。”唐 韓愈 昌黎集九 遊城南十六首詩 風折花枝:“浮豔侵天難就看,清香撲地只遥聞。”㊂摔倒。金 董解元 西廂四:“君瑞,君瑞,墻東裏一跳,在牆西裏撲地。”元曲選缺名 盆兒鬼三:“被門桯絆我一個合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