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割,分解。《战国策·秦策三》:“秦 乌能 齐 县衡 韩 魏,支分 方城 膏腴之地以薄 郑?”高诱 注:“支,言细散取之。”唐 白居易《花前感怀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诗:“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
2.古代碎裂犯人肢体的一种酷刑。《后汉书·苏竟传》:“王氏 虽乘閒偷簒,而终婴大戮,支分体解,宗氏屠灭。”《魏书·术艺传·刘灵助》:“战败被擒,斩於 定州,传首 洛阳,支分其体。”《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今闻已有密敕下本军,至则支分灭族矣!”胡三省 注:“支分,谓被支解而支体异处也,即冎刑。”
3.处置;安排。唐 白居易《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支分闲事了,把背向阳眠。”元 本 高明《琵琶记·五娘剪发卖发》:“飢荒先自窘,那堪连丧双亲,身独自,怎支分?”《天雨花》第二四回:“荣 妻答应厨下去,支分晚膳到来临。”
4.支使;分派。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等不得水温,一声要面盆;恰递与面盆,一声要手巾;却执与手巾,一声解纽门。使的人无淹润,百般支分!”明 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支分各色人,远远去迎接。”
5.支付;付给财物。唐 陆贽《赐吐蕃将书》:“赞普若须繒帛,朕随要支分,多少之间,岂拘定限。”宋 周密《武林旧事·酒楼》:“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强聒,以求支分。”明 汤显祖《牡丹亭·泊淮》:“兼且小生看书之眼,并不认得等子星儿;一路上赚骗无多,逐日里支分有尽。”
6.分辩。元 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父亲呵,你既然恁般发狠,怎教我不要半语支分?”元 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若是初检时不曾审问,怕只怕再检日怎支分?”
7.犹分支。清 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南山 在 陕西 西安府 之南…… 镇安、洵阳、汉阴、石泉、洋县 各山,皆其支分别派。”
支分-汉语大词典
支分1.分割,分解。
●《战国策·秦策三》:“秦乌能齐县衡韩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郑?”
高诱注:“支,言细散取之。”
●唐白居易《花前感怀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诗:“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
2.古代碎裂犯人肢体的一种酷刑。
●《后汉书·苏竟传》:“王氏虽乘闲偷篡,而终婴大戮,支分体解,宗氏屠灭。”
●《魏书·术艺传·刘灵助》:“战败被擒,斩于定州,传首洛阳,支分其体。”
3.处置;安排。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支分闲事了,把背向阳眠。”
●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剪发卖发》:“饥荒先自窘,那堪连丧双亲,身独自,怎支分?”
●《天雨花》第二四回:“荣妻答应厨下去,支分晚膳到来临。”
4.支使;分派。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摺:“等不得水温,一声要面盆;恰递与面盆,一声要手巾;却执与手巾,一声解纽门。使的人无淹润,百般支分!”
●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支分各色人,远远去迎接。”
5.支付;付给财物。
●唐陆贽《赐吐蕃将书》:“赞普若须缯帛,朕随要支分,多少之间,岂拘定限。”
●宋周密《武林旧事·酒楼》:“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强聒,以求支分。”
●明汤显祖《牡丹亭·泊淮》:“兼且小生看书之眼,并不认得等子星儿;一路上赚骗无多,逐日里支分有尽。”
6.分辩。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摺:“父亲呵,你既然恁般发狠,怎教我不要半语支分?”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摺:“若是初检时不曾审问,怕只怕再检日怎支分?”
7.犹分支。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南山在陕西西安府之南……镇安、洵阳、汉阴、石泉、洋县各山,皆其支分别派。”
支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支分ㄓ ㄈㄣzhī fēn①分割。《戰國策.秦策三》:「秦烏能齊縣衡韓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鄭?」唐.白居易〈花前感懷兼呈崔相公劉郎中〉詩:「四時輪轉春常少,百刻支分苦夜長。」②古代割裂肢體的一種酷刑。③處置、應付。《喻世明言.卷四.閒雲菴阮三償冤債》:「尼姑支分完了,來陪夫人小姐前後行走,觀看了一回,纔回到軒中喫齋。」④支付、付錢。《西湖二集.卷一一》:「又有小鬟,不呼自至,歌吟強聒,以求支分。」⑤分派差遣。明.湯顯祖《南柯記.第二一齣》:「支分各色人,遠遠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