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運 -中国文化史辞典
明代的一種漕運方式。永樂年間疏浚會通河,大運河可全線通航,乃在淮安、徐州、臨清、德州設倉,由官軍分段遞運,每年可運三百多萬石漕米,叫“支運”。《明史·食貨志三》:“支運之法:支者,不必出當年之民納;納者,不必供當年之軍支。”就是各地繳納漕糧,就近運到淮安等倉中儲存,根據規定常額,定期由官軍分段北運。
支運-辞源3
【支運】明初徵調南糧,承 元之舊,仍用海運。永樂間罷海運,始興漕運。命 江西 湖廣 浙江運糧至 淮安倉,山東 河南運糧至 德州倉,蘇州 松江等運糧至 徐州倉,應天 常州等運糧至 臨清倉,置倉收囤,令官軍分段轉運,接運至京。每歲四次,名曰支運。至 宣德時,改行官軍兑運,而支運漸廢。參閲 明史 食貨志三 漕運。參見“兑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