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賦-中華語文大辭典
文賦文赋ㄨㄣˊ ㄈㄨˋwénfù1.文體名。一種賦體。以散文方法作賦,多為說理狀物,形式較自由,是宋代賦體的主流,如歐陽脩〈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等。也作「散文賦」、「散賦」。2.辭賦篇名。晉‧陸機作。旨在追溯先士之創作活動,詳陳一般作文之利害所由。〈文賦〉提出內容形式並重、貴獨創等文學主張,將文體分為詩、賦、碑、誄、銘、箴、訟、論、奏、說十類,對文學的地位與價值、文思之開塞與靈感由來皆有精闢的論述。上承曹丕《典論‧論文》,下開劉勰《文心雕龍》,詞藻華美,駢儷典整,為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
文賦-辞源3
【文賦】㊀指詩賦等文學作品。三國志 吳 華覈傳 評:“華覈文賦之才,有過於 (韋)曜,而典誥不及也。”唐 李咸用 披沙集六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之一:“爲儒自愧已多年,文賦歌詩略不專。”㊁指散文化的賦體,與“駢賦”相對。參見“辭賦”。㊂文章篇名。晉 陸機作。機 自序稱:“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故作 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以賦體論思想和藝術的關係,各種文體的特點得失,以及修辭音律等。南朝 梁 昭明太子(蕭統)錄入 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