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中華語文大辭典
文體文体ㄨㄣˊ ㄊ丨ˇwéntǐ1.文學作品的體裁。[例]書信的~是應用文。2.★文娛和體育的合稱。[例]~活動|~課程。
文體 -中国文化史辞典
文章的體裁。我國古代很早就注意到各種文體的特點,例如三國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就說:“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其大意是,奏議應該典雅,書信和論說應該條理明晰,銘誄應該切實而不浮誇,詩賦應該辭采華美。此後,西晉陸機的《文賦》和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也都論述過各種文體的特點。後人討論文體的著作很多,劃分文體的方法互有出入。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在他所編選的《古文辭類纂》裏,把古文辭賦依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shuì)、贈序、詔令、傳(zhuàn)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十三類。這種分類大體上與我國古代文章的實際情形相符合,因此得到多數人的承認。但是,由於作者、時代的不同,以及內容與形式的出入,因而各種文體存在著種種複雜的情況,使得有些文章難於歸類。例如,賈誼的《論積貯疏》屬奏議類,但通篇發議論,很象一篇論說文,也可以劃入論辨類;韓愈的《送孟東野序》屬贈序類,但也是通篇說理,很象一篇論說文。此外,有些類別的名稱同名而實異,例如箴銘類的銘與墓志銘的銘性質完全不同,贈序類的序與序跋類的序也完全不同,初學者可能發生混淆,這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