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諸-辞源3
【方諸】㊀古代於月下承露取水之器,遠古用蛤殼,後來用銅鑄。淮南子 天文:“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注:“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令熱,月盛時以向月下,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滴。先師説然也。”漢 王充 論衡 亂龍:“今伎道之家,鑄陽燧取飛火於日,作方諸取水於月,非自然也,而天然之也。”銅鑄方諸,卽取水之銅鏡。周禮 秋官 司烜氏“以鑒取明水於月”注:“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唐 陸龜蒙 甫里集十一 自遣詩三十首之十五:“月娥如有相思淚,秖待方諸寄兩行。”參見“明水”。㊁傳説中仙人之居所。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九 協昌期一:“方諸正四方,故謂之 方諸,一面長一千三百里,四面合五千二百里,上高九千丈。”全唐詩六一四 皮日休 奉和魯望白菊:“無由擿向牙箱裏,飛上 方諸贈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