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誅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代酷刑之一。即一人有罪,其親族也被牽連而遭到殺戮。也叫“族”、“族滅”、“族夷”。《尚書·泰誓上》:“罪人以族。”孔傳:“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言淫濫。”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文公二十年(前746年)“法初有三族之罪”。三族,一說“父母、兄弟、妻子也”,一說“父族、母族、妻族也”。《隋書·刑法志》:“及楊玄感反,帝誅之,罪及九族。”九族,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直系親屬。西漢呂後時曾下令廢除三族罪,但後世承用者不乏其例。
族誅-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族誅ㄗㄨˊ ㄓㄨzú zhū因一人有罪而導致整個家族被誅滅。唐.韓愈〈平淮西碑〉:「天子明聖,不順族誅,順保性命。」《新五代史.卷五〇.雜傳.王峻傳》:「是時巖方用事,筠因以峻遺巖,梁亡,巖族誅,峻流落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