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等--《朱子语类》: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某谓三代而下,惟东汉人才,大义根于其心,不顾利害,生死不变其节,自是可保。
宋-毕仲游--《丞相仪国韩公行状》:凡元祐除用之人,大则投窜,小则退斥,枉损人材,无补于事。
清-俞万春-第八一回-《荡寇志》:枉是送了性命,仍旧无补于事。
明-陈元素--《古今名将传·宋孟珙》: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谓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
清-吴璿-四三回-《飞龙全传》:命运所定,千岁纵焦劳百出,恐亦无补于事。
现代-老舍-七六-《四世同堂》:他明知道这种消极的抵制,并无补于事,可是他到底还觉得有这么一口硬气是值得自傲的。
北宋-刘挚--《论分析助役》:岂其言皆无补于事欤!
宋-朱熹-其三-《朱文公文集·五三·答胡季随》:当时自不必分别,只益纷架,无补于事也。
元-脱脱、阿鲁图--《宋史·宗室传序》: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
wú bǔ yú shì
1、他的病情相当严重,要赶快送医院,着急是无补于事的。
2、错误已经造成,你再怎样自怨自艾,也无补于事。
3、他虽然竭尽人事,但无补于事。
4、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5、因为制度规定得十分明确,你不符合转正的条件,这样无理取闹下去,无补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