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曆-辞源3
【時曆】當時通用的曆法。晉書 杜預傳:“預以時曆差舛,不應晷度,奏上 二元乾度曆,行於世。”
授時曆 -中国文化史辞典
元代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編制的曆法。它完全廢除了以前曆法慣用的上元積年,以至元十八年(1281年)天正冬至(實即至元十七年十一月的冬至)為曆元,即推算曆法的起點,根據實際觀測的結果,確定當年的氣應(冬至距上個甲子日夜半的時間)、閏應(冬至距十一月朔的時間)、轉應(冬至距月球過近地點的時間)和交應(冬至距月球過黃道和白道交點的時間)等數據。這種辦法和近代編算天文年曆的辦法相近,也是我國曆法史上的重大改革。授時曆還廢除了用複雜的分數表示天文數據的傳統方法,改用百進位制,把一天分成一百刻,每刻分成一百分,每分是一百秒,秒以下的單位也用百進位。授時曆用弧矢割圓術來解決黃經和赤經、赤緯之間的換算問題,用招差法來推算太陽、月球和行星的運行度數。這些都是比過去進步的地方。它以365.2425日為一回歸年,和現行的公曆一樣,以29.530593日為一朔望月,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份,定出二十四節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由於授時曆吸取了前代曆法的優點,又注意實測,因而它的精確度很高,成為我國古代最精確的曆法。明代頒行的大統曆,基本上沿用授時曆的法數,如果把這兩種曆法看成一貫的,那麼,從至元十八年頒行授時曆以後,直至清初改用時憲曆,共使用了364年,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