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中華語文大辭典
普陀山ㄆㄨˇ ㄊㄨㄛˊ ㄕㄢpǔtuóshān山名。即普陀島。位於浙江東北蓮花洋中,為舟山群島之一。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觀音菩薩回國,在此渡海觸礁,遂留像造寺。核心地區面積近13平方公里,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相傳為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有普濟寺、法雨寺、普陀庵、靈石庵等古剎名寺,同時亦有許多古樹古木。與五臺山、九華山、峨嵋山合稱「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 -中国文化史辞典
位於浙江普陀縣境內,東海小島上。我國著名佛教聖地,素有“海天佛國”之稱,與安徽九華、四川峨眉、山西五台合稱佛教“四大名山”。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日本僧人慧鍔自五台山請得觀音像准備歸國,途經普陀山為大風所阻,遂於紫竹林造寺供觀音像。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規定普陀山以供奉觀音為主。以後寺院相繼興建,其中以前山普濟寺,後山法雨寺,佛頂山慧濟寺最為著名。普濟寺亦稱前寺,始建於元豐三年(1080年),稱寶陀觀音寺,後幾經興廢,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大殿,並賜“普濟眾生”寺額,因名普濟寺。寺內有天王殿、圓通寶殿、藏經樓、方丈殿等,規模宏大,為普陀山供奉觀音之主要寺廟。法雨寺亦名後寺,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初名海潮庵,後毀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並賜“天花法雨”匾額,故名。同治、光緒年間屢有增建,規模日益巨大。建築因山勢而依次升高,有天王殿、鍾鼓樓、玉佛殿、觀音殿、玉牌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與方丈殿等。普濟寺亦名佛頂山寺,原為供佛石亭,明慧圓和尚在此建慧濟庵,清乾隆年間擴建,改名普濟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再次擴建,成為巨刹。全寺有殿、宮、樓等建築共十餘所,工藝考究,甚為精致。寺外古木森森,環境清幽。俯瞰則普陀山山景盡收眼底,遠眺則海天一色,茫無涯際,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寺南有“海天佛國”四字石刻,為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手筆。此外,普陀山尚有南天門、西天門、朝陽洞、梵音洞、潮音洞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