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賦-辞源3
【更賦】秦 漢時所徵的一種以錢代更役的賦税。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按規定輪番戍邊服兵役,稱爲更。不能行者出錢入官,雇役以代,稱更賦。漢書 昭帝紀 元鳳四年:“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後漢書 明帝紀 中元二年:“赦 隴西囚徒,減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調。又所發 天水三千人,亦復是歲更賦。”注:“更,謂戍卒更相代也;賦,謂雇更之錢也。”
更賦 -中国文化史辞典
秦漢時一種以錢代役的賦稅。《漢書·昭帝紀》:“(元鳳四年)三月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按規定,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在本地服役一年,叫“卒更”或“更卒”;按一定次序輪流到京師服役一年,叫“正卒”;如若雇人代役,每月出錢二千,叫“踐更”;每人每年戍邊三日,叫“徭戍”;不能去戍邊的,出錢三百給官府,雇人代役,叫“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