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中華語文大辭典
月相ㄩㄝˋ ㄒ丨ㄤˋyuèxiànɡ人們看到月球明亮變化的各種形象,主要分為朔、上弦、望、下弦四種。
月相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代憑月相配合年、月、日紀日。王國維根據每個月的月相變化,把一個月分成四段,從月牙初露到月亮半圓叫“初吉”,從月亮半圓到滿圓叫“既生魄(霸)”,從月亮滿圓到半圓叫“既望”,從月亮半圓到無光叫“既死霸”;並把這四段的第一天分別叫做“朏”(相當於初三),“哉生魄”(霸,相當於初八),“望”(相當於十六),“哉死魄(霸,相當於二十三),這就是“月相四分法”。另一種月相定點說以為,古人把月球受光面叫作生魄(霸),把月球的背光面叫做死魄(霸),把每個月的初一日叫做“朔”,“朔”的前一天叫做“晦”。因為當時以日月交會為吉日,所以朔又叫做“初吉”或“既死魄”。朔後的一天叫做“旁死魄”。意思是靠近既死魄。再後一天月亮始生,叫做“哉生魄”,又叫做“朏”,就是初三日。十五日月圓叫做“望”,又叫“既生魄”。十六日叫做“既望”,也叫“旁生魄”,意思是靠近既生魄,和旁死魄相對應。十七日叫做“既旁生魄”或“哉死魄”。簡言之,古人只記朔望兩個月相,其他都是由朔望派生或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