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臺-辞源3
【望鄉臺】㊀古人久戍不歸,或流離外地,往往登高或築臺眺望家鄉,後世因稱爲望鄉臺。如 漢成帝時,王潰率兵戍邊,以與 王莽有֯܌逃離國境,士卒紛紛築臺,爲望鄉之處。又 晉 永嘉年間,安陽 平城兩公主遇亂爲民家妻,常思故鄉,村民爲築臺以居住,稱公主望鄉之館。見舊題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下。又,四川 華陽縣北,舊亦有 望鄉臺。見 太平寰宇記七二 益州記。唐 王勃 王子安集三 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詩:“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㊁舊時迷信,謂陰間有望鄉臺,人死後鬼魂可登臺望見陽世家中情況。元曲選 關漢卿 竇娥冤四:“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鄉臺,急煎煎把讐人等待。”明 湯顯祖 牡丹亭傳奇 冥判:“則這水玻璃堆起望鄉臺,可哨見紙銅錢夜市 揚州界。”
望鄉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望鄉臺ㄨㄤˋ ㄒㄧㄤ ㄊㄞˊwàng xiāng tái相傳冥界中的看臺。死者的靈魂登臨眺望,可以看到他陽世家中的情狀。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鄉臺,急煎煎把讎人等待。」《聊齋志異.卷二.耿十八》:「又移時,見有臺,高可數仞,游人甚夥,囊頭械足之輩,嗚咽而下上,聞人言為『望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