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油-
杉木油
目录
“杉木油”在《*辞典》
“杉木油”在《中华本草》
《*辞典》:杉木油
【出处】
《纲目拾遗》
【拼音名】
Shā Mù Yóu
【来源】
为杉科植物杉的木材所沥出的油脂。
【制法】
《经验广集》:用纸糊碗面,以杉木屑堆碗上,取炭火放屑顶烧着,少时火将近纸,即用铁箸抹去,烧数次,开碗看,即有油汁在碗内。
【功能主治】
《纲目拾遗》:治一切顽癣自结痂而愈;如已破者,不必刮。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杉木油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
Shā Mù Yóu
【别名】
杉树油、杉木脂、杉树脂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木材所沥出的油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制,取碗,先用绳把碗口扎成”十”字形,后于碗口处盖以卫生纸,上放杉木锯末堆成塔状,从尖端点火燃烧杉木,待烧至接近卫生纸时,除去灰烬和残余锯末,碗中液体即为杉木油。
【原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围达2.5-3m。幼树树冠尖塔形,大树树冠圆锥形。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对生或轮生。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条状披针形,革质,微弯,坚硬,长2-6cm,边缘有细齿,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雌雄同株;雄球花圆锥状,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2-4个集生枝顶,卵圆形,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长2.5-5m,径3-4cm,苞鳞三角状宽卵形,宿存。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8mm,宽约5mm,暗褐色,两侧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生境分布】
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
【性味】
苦;辛;微温
【功能主治】
利尿排石,消肿杀虫。主淋症;尿络结石;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20g;或冲服。外用:适量,搽患处。
【各家论述】
《癣自结痂而愈;如已破者,不必刮。
【摘录】
《中华本草》
木油桐-植物分类词典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纲中文名: 双子叶植物纲
目中文名: 牻牛儿苗目
科编号: 174
科中文名: 大戟科
科拉丁名: Euphorbiaceae
属中文名: 油桐属
属拉丁名: Vernicia
种中文名: 木油桐
种拉丁名: Vernicia montana Lour.
其它属名: 千年桐(广东) 皱果桐(广西)
种下等级: Aleurites montana (Lour.) Wils.
生境: 疏林中
海拨低限: 200
海拨高限: 1300
是否中国特有: 否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外分布: 越南;泰国;缅甸
国内分布: 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所在卷册: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