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中華語文大辭典
本來面目本来面目ㄅㄣˇ ㄌㄞˊ ㄇ丨ㄢˋ ㄇㄨˋběnlái-miànmù1.人或事物原本的樣子。[例]濃妝豔抹,反而失去她~。2.佛教指人本具的心性。[例]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五燈會元‧卷二‧蒙山道明禪師》)。
本來面目-辞源3
【本來面目】佛教指人本有的心性,自己的本分。六祖壇經 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箇是 明上座本來面目。”景德傳燈錄十二 郢州慧清禪師:“僧問:不問二頭三首,請師直指本來面目。”後用來指人或事物原來的模樣。宋 蘇軾 東坡集續集三 老人行:“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長如故。”明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書十九 觀傀儡次韻詩:“本來面目還誰識?且向樽前學 楚狂。”清 陳鱣 經籍跋文 吳蹇 序:“今觀所撰諸經跋文,鉤深索隱,凡古本之爲後之妄人竄亂芟併者,莫不審考其原來次第,而字之更改淆混者,一一校正,令人復得見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