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芻-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束芻ㄕㄨˋ ㄔㄨˊshù chú①將乾草綑紮成束。古代用以比喻男女成婚。《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也作「束薪」。②成束的乾草。《宋史.卷二七二.荊罕儒傳》:「罕儒令人負束芻徑趨太原門,焚其東門。」《聊齋志異.卷二.濰水狐》:「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言朅勒矣。」③祭品。明.李東陽〈望狄梁公祠用前韻〉詩:「寄遠束芻誰與致,衝寒瘦馬不勝騎。」《幼學瓊林.卷三.疾病死喪類》:「致祭曰束芻,春祭曰禴,夏祭曰禘。」
束芻-辞源3
【束芻】㊀成束的草。詩 唐風 綢繆:“綢繆束芻,三星在隅。”宋 劉攽 彭城集三 束芻詩:“束芻食騏驥,斗水活蛟龍。”㊁指祭品。後漢書五三 徐稺傳:“及 (郭)林宗有母憂,稺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宋 陳著 本堂集十六 感時詩之二:“平生師友多黃土,吞哭何曾奠束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