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兒-辞源3
【板兒】指劣質的銅錢。以銅錢俗呼銅板,故稱。明初至 弘治年間,通行銅質較好的錢,每白銀一分,準銅錢七枚,以青色者爲上。及至 正德中,錢質皆低劣,以二折一,時人稱之爲板兒。見 明 董穀 碧里雜存上 板兒。
板兒-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板兒ㄅㄢˇㄦ (變)ㄅㄚˇㄦbǎnr (變)bǎr①拍板。明.湯顯祖《紫蕭記.第六齣》:「一要調兒記得遠,二要板兒落得穩,三要聲兒唱得滿。」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三齣》:「脣底罷吹簫,笛兒丟,笙兒壞,板兒掠。」②劣質的銅錢。明.董穀《碧里雜存.卷上.板兒》:「吾鄉自國初至弘治已來,皆行好錢,每白金一分准銅錢七枚無以異也,但揀擇太甚以青色者為上,正德丁丑余始遊京師,初至,見交易者皆稱錢為板兒,怪而問焉,則所使者低惡之錢,以二折一,但取如數而不視善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