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张衡--《应间》: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
唐-权德舆--《论度支疏》:思有以效,强所不通,则有枉尺直寻之心,多方自固之计。
明末清初-李渔--《答周子》:弟虽贫甚贱甚,然枉尺直寻之事,断不敢为。
近现代-沈砺--《变雅楼三十年诗征序》:既与斯世龃龉,更不甘为枉尺直寻之辈,则夫此时之日月,至无聊,至难遣也。
近代-梁启超--《新民说·论自尊》:牺牲名誉,而以枉尺直寻为手段者,其去豪杰远矣。
东晋-戴逵--《放达为非道论》: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
宋-朱熹--《答吕子约》:然区区之事,于此犹不能忘言,更祝深以门户道学之传为念。幸甚,幸甚,枉尺直寻,素未尝以此奉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