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衡量;考查。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下:“太宗 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孙武 著书,三等皆具焉。’”《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折狱龟鉴》:“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鎔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清 陈立 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殷 历’,真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了。”
2.较量,计较。唐 刘肃《大唐新语·匡赞》:“陛下圣德含光,规模弘远……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宋 张师正《括异志·张龙图》:“张 起视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与之校量。”
校量-汉语大词典
校量1.衡量;考查。
●唐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下:“太宗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
●《隐居通议·杂录》引宋郑克《折狱龟鉴》:“滋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镕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清陈立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殷历’,真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了。”
2.较量,计较。
●唐刘肃《大唐新语·匡赞》:“陛下圣德含光,规模弘远……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
●宋张师正《括异志·张龙图》:“张起视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复与之校量。”
校量-辞源3
【校量】㊀比照攷查。唐 陸德明 經典釋文一 序錄 條例:“豈必飛禽卽須安鳥,水族便應著魚?……今竝校量,不從流俗。”㊁計量。唐 元結 元次山集七 問進士三:“開元 天寶之中……人家粮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㊂較量,計較。唐會要五四 省號上 給事中:“陛下聖德含光,規模弘遠,雖 文 武之烈,實兼將相,何用臨朝對衆與並校量,以萬乘至尊,共臣下爭功哉?”宋 張師正 括異志七 張龍圖:“一日,有人叩門頗急…… 張(奎)起視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與之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