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達-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條達ㄊㄧㄠˊ ㄉㄚˊtiáo dá①條理通達。《淮南子.本經》:「則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心條達而不以思慮。」②腕飾、手鐲。唐.徐聖《初學記.卷四.五月五日.敘事》:「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也稱為「條脫」。③暢通到達。《戰國策.魏策一》:「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
條達-辞源3
【條達】㊀條理通達,通暢。莊子 至樂:“名止於實,義設於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戰國策 魏一:“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宋 鮑彪 注:“如木枝分布而四方湊之,如輻於轂。”也指文章層次分明、説理明白。宋 蘇洵 嘉祐集十一 上歐陽内翰第一書:“執事之文,紆餘委備,往復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㊁行疾貌。尚書大傳三 洪範“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漢 鄭玄 注:“朓,條也。條達,行疾貌。”㊂臂飾。卽條脱。初學記四 晉 周處 風土記:“(仲夏端午)造百索繫臂,……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見 明 陳繼儒 枕譚 條脱。詳“條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