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中華語文大辭典
楚辭楚辞ㄔㄨˇ ㄘˊchǔcí書名。西漢‧劉向編定,十六卷,已佚。東漢‧王逸作章句,並益以己作〈九思〉,成十七卷,傳世至今。收錄戰國楚人屈原、宋玉、景差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嚴忌、劉向、王逸等人辭賦共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餘則為仿其形式之作。因內容用楚地曲調,記楚地方言,寫楚地名物,具濃厚地方色彩,故稱。句式多為六、七言,內容多寫個人情懷,後世遂稱為「楚辭體」,又因屈原作品以〈離騷〉著名而稱「騷體」。北宋‧洪興祖及南宋‧朱熹都曾為《楚辭》作注。
楚辭-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楚辭ㄔㄨˇ ㄘˊchǔ cí戰國時代南方楚國的詩歌。楚懷王時的賢臣屈原,被讒而遭流放,作離騷以自傷,後人如宋玉、唐勒等人仿屈原文體而作,名篇備出,成為極重要的文學作品。而這一類文體的作品,通稱為「楚辭」。楚辭為南方文學的代表,用句多是六言七言參差,描寫個人情懷,富有浪漫神祕氣息,其用韻而長篇鋪敘,開漢賦的先河。漢劉向彙集屈原、宋玉、賈誼等人作品,輯成《楚辭》。王逸為之注釋,名為「楚辭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