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差-中華語文大辭典
歲差岁差ㄙㄨㄟˋ ㄔㄚsuìchā指地球自轉運動,因受太陽及月球引力的影響,引起春分點以每年50.2秒的速度向西緩慢移動,而使回歸年比恆星年短的現象。
歲差 -中国文化史辞典
由於外力的作用,地球的自轉軸在空間並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斷地變化,這種地軸的長期運動叫歲差。晉代以前,古人不知有歲差,天周與歲周不分。冬至點的位移,漢代人從實測中是注意到了。長期沿用的“冬至點在牽牛初度”,這是戰國初期的實際天象。漢武帝改曆,測得元封七年冬至“日月在建星”。《漢書·律曆志》載,日月五星“進退於牽牛之前四度五分”。這無異於承認了冬至點已不在牽牛初度。東漢賈逵已明確指出冬至位置在鬥二十一度。到晉代虞喜才計算出歲差之值。冬至點每五十年西移一度。他的發現雖比古希臘天文學家依巴穀遲四百多年,卻比依巴穀每百年差一度的估計精密得多。《宋史·律曆志》:“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這個名詞就是由此而來的。虞喜首先發現歲差,南朝的祖沖之造《大明曆》,隋朝的劉焯造《皇極曆》,都把歲差計算在內,於是,恒星年和太陽年才有了區別。他們開了中國天文學史的新紀元,在天文學史上有偉大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