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中華語文大辭典
殿試殿试ㄉ丨ㄢˋ ㄕˋdiànshì科舉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通過的考生,參加由皇帝在殿廷親自主持的考試,故稱。也作「廷試」。
殿試 -中国文化史辞典
亦名廷試。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漢代皇帝親自策問各地賢良文學之士,可說是殿試之始。武則天時,曾策試貢士於洛城殿。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禮部試進士諸科三十八人,太祖召對講武殿,得進士二十二人,都賜及第。從此以後,省試之後進行殿試,遂為常制。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開始,把進士分為五甲。元順帝時,把進士分為三甲,每甲只限三人。明清兩代,鄉試之後,集中於京師會試,會試中式的貢士再行殿試,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稱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