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氣-中華語文大辭典
沆瀣一氣沆瀣一气ㄏㄤˋ ㄒ丨ㄝˋ 丨ˊ ㄑ丨ˋhànɡxiè-yíqìㄏㄤˋ ㄒ丨ㄝˋ 丨 ㄑ丨ˋhànɡxiè-yīqì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中說:唐代崔瀣參加科舉考試,被主考官崔沆錄取,有人說他們「座主門生,沆瀣一氣」(座主:指主考官;沆瀣:本指夜空中的水氣或露水,這裡指崔沆、崔瀣二人;一氣:指聲氣相通,結為一夥)。後用「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例]那幾個流氓~,結成一夥。
沆瀣一氣-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沆瀣一氣㊣ㄏㄤˋ ㄒㄧㄝˋ ㄧ ㄑㄧˋhàng xiè yī qì氣味相投、臭味相投、通同一氣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圓鑿方枘圓鑿方枘沆瀣一襟沆瀣一襟、沆瀣一脈沆瀣一脈釋義沆瀣,夜間的水氣。「沆瀣一氣」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語出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後亦用「沆瀣一氣」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臭味相投」典源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杜審權,大中十二年知舉,放盧處權。有戲之曰:「座主審權門生處權,可謂權不失權。」又乾符二年①,崔沆②放崔瀣③,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注①乾符二年:即唐僖宗乾符二年,西元875年。②崔沆:?∼西元881,唐博州人,字內融。崔鉉子。累遷中書舍人。僖宗時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改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黃巢軍陷京師,匿張直方弟,被殺。沆,音ㄏㄤˋ。③崔瀣:唐朝人,生卒年不詳。瀣,音ㄒㄧㄝˋ。典故唐僖宗乾符二年時,派崔沆去當主考官。放榜後,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被錄取了。當時,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巧合的是,崔沆和崔瀣,不但同姓,而且兩個人的單名「沆」、「瀣」兩個字連起來,正好是指夜間的露氣的意思。於是當時人就議論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說:這位主考官和他的門生的名字真是巧合,就像是夜間由水氣凝集而成的露氣呀!後來「沆瀣一氣」用來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本是正面義;也轉用以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變成負面義。書證①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源)②《清史稿・卷一二二・食貨志三》:「運軍運弁沆瀣一氣,州縣惟恐誤兌,勢不得不浮收勒折以供其求。」③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一二・月仙小傳》:「(莊奇鵬)流離之中,惟以杜子美、李義山兩集相隨,故發為歌吟,抑塞磊落,感慨蒼涼,與草堂翁沆瀣一氣。」用法⒈義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褒義。類用在「心靈契合」的表述上。例①你是英雄,他是好漢,沆瀣一氣,令人佩服。②他們兩人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氣。⒉義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貶義。類用在「勾結作惡」的表述上。例①他們互相勾結,沆瀣一氣,正是一丘之貉。②他們兩人狼狽為奸,沆瀣一氣,鎮上的人總是避而遠之。③父子兩人是先後任的縣官,卻沆瀣一氣地搜刮民財,貪贓枉法。④這件弊案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這兩人沆瀣一氣,暗中勾結,挪用了公款。⑤這三個沆瀣一氣的貪官,不知汙了多少民脂民膏,人們一提起他們來就咬牙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