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中華語文大辭典
沐猴而冠沐猴而冠ㄇㄨˋ ㄏㄡˊ ㄦˊ ㄍㄨㄢˋmùhóu’érɡuàn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原比喻楚人性情暴躁;後比喻人空有表象,卻難掩粗鄙的本質。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例]即使一身西裝筆挺,也不過~,終究還是草包一個。
沐猴而冠-典故小词典
也作“沐猴衣冠”、“沐猴冠冕”。沐猴: 猕猴。冠(guàng) : 戴上帽子。冕: 帽子。猕猴穿衣戴帽, 徒具人形, 但没有人性。比喻那些虚有仪表或地位,而无本领和人性的人。
〔出典〕《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 地肥饶, 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 又心怀思欲东归, 曰:‘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锦夜行, 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项王闻之, 烹说者。”
〔用例一〕明代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 你这等人, 乃沐猴衣冠之辈, 马牛襟裾之材。”
〔用例二〕元代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岂不闻财上分明大丈夫? 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 牛马襟裾。”
东汉-班固等-四五-《汉书·伍被传》:夫蓼太子(淮南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西晋-张载--《榷论》: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唐-李观--《述行》:吁,以偶为已任,以利为已友,夫如是,虽冠带俨然,事虚美于寰宇下,具年足之一气尔,乌异沐猴而冠者耶?德行可置乎哉!
清-全祖望--《鲒埼亭文集·孙武子论》:当吴人之大举也,楚之来拒者,为子常,斯其人如沐猴而冠,而又罢(通“疲”)于奔命之馀,以遇常胜之师,兵未交而胆已落。
清-江左樵子-一九回-《樵史通俗演义》:客光先、客璠、杨六奇,或以妖姆从侄,或以异姓假鬼,依附妇寺,横行都城。续貂并坐,不异沐猴而冠;择食磨牙,何异傅虎之翼。
当代-凌力-一章-《少年天子》:陈名夏一摆手:“什么开国文臣,沐猴而冠!在前朝,他连生员都不曾考中……”
近代-梁启超--《开明专制论》:夫学识幼稚之民,往往沐猴而冠,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