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宮-中華語文大辭典
洞霄宮洞霄宫ㄉㄨㄥˋ ㄒ丨ㄠ ㄍㄨㄥdònɡxiāoɡōnɡ道教寺廟。位於浙江杭州。漢武帝元封年間(110B.C.-105B.C.),為祈福之處。唐弘道元年(683),奉敕建天柱觀。唐乾寧二年(895)改建後稱天柱宮。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奉敕改名洞霄宮。元代成為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元末毀於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因林壑深秀,名勝古蹟眾多,道教遂列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稱「大滌洞天」。清乾隆年間(1736-1795)再次焚毀。
洞霄宮-辞源3
【洞霄宮】道觀名。在今 浙江 杭州市 餘杭區南 大滌 天柱兩山之間。唐 高宗 弘道元年於此建 天柱觀,宋 大中祥符五年始改今名。宋代宰相大臣乞退或免官,常以提舉 臨安府 洞霄宮繫銜。元末毁,明初重建。因岩壑深秀,名勝古迹甚多,道教列爲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稱 大滌洞地。宋 鄧牧撰有 洞霄圖志六卷,記當地宮觀、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記等頗詳。參閲該書一 洞霄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