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棗-辞源3
【海棗】㊀傳説中的果名。晏子春秋外篇:“(齊)景公謂 晏子曰:‘ 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對曰:‘昔者 秦繆公乘龍而理天下,以黃布裹烝棗,至 東海而捐其布,彼黃布,故水赤,烝棗,故華而不實。’”後以海棗比喻徒有外表,華而不實。文選 南朝 梁 陸佐公(倕)新漏刻銘:“譬彼春華,同夫海棗。”注:“海棗,譬其無實。”㊁木名。無漏子,别稱椰棗、波斯棗。也叫海椶。舊題 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下:“海棗樹身無閑枝,直聳三四十丈,樹頂四面共生十餘枝,葉如栟櫚,五年一實,實甚大,如杯盌,核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其味極甘美,安邑御棗無以加也。”參閲 本草綱目三一 果三 無漏子。
海棗-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海棗ㄏㄞˇ ㄗㄠˇhǎi zǎo植物名。棕櫚科海棗屬,常綠喬木。原產於非洲及小亞細亞一帶。株高約二十三公尺,樹冠由羽狀葉構成。葉片狹長,花是單性,雌雄異株,果實通常為長圓形。形狀、大小、顏色、質地、果肉的黏度,因栽培條件不同而差異很大。也稱為「棗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