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華語文大辭典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图ㄑ丨ㄥ ㄇ丨ㄥˊ ㄕㄤˋ ㄏㄜˊ ㄊㄨˊqīnɡmínɡ shànɡhé tú畫名。北宋‧張擇端作。絹本設色畫。風俗人物畫。卷末有金人張著跋文,載明為畫院翰林張擇端所作。本圖運用散點透視法,鉅細靡遺地描寫人物、舟車、動物、屋宇、城牆、橋梁等,將北宋汴梁城(今河南開封)之汴河兩岸的城內熱鬧景象,以及城郊優美的村落風光,一一收納於此長卷之內。其構圖疏密有致,章法極為精妙,具體呈現出北宋京城的市區風貌與民俗景況,後世雖臨仿者眾多,然多屬續貂之舉。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 -中国文化史辞典
宋張擇端作。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厘米。通過市俗生活的細致描寫,生動地揭示了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承平時期的繁榮熱鬧景象。它以各個階層的人物的各種活動為中心,深刻地把這一曆史時期的社會動態和人民的生活狀況展示出來。在畫中,有仕、農、商、醫、蔔、僧、道、胥吏、婦女、篙師、纜夫及驢、馬、牛、駱駝等人物、牲畜。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圖中大街小巷,百肆雜陳;河港池沼,船只來往;還有官府第宅,茅篷村舍。在藝術處理上,無論對人物的造型,街巷、車輛、樓屋以及橋梁、貨船的布置,筆墨章法都非常巧妙。《清明上河圖》在當時及其以後都有很大影響,並博得了各階層觀者的喜愛。宋代以後,出現了不少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