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中華語文大辭典
湘軍湘军ㄒ丨ㄤ ㄐㄩㄣxiānɡjūn清代為鎮壓太平天國所組成的軍隊。以曾國藩為首,因將領、士兵多係湖南人,故稱。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曾國藩在籍舉辦團練,由將官親自招募勇丁,全軍有水師五千人,陸師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夫役等共計一萬七千餘人,其後編制逐步擴大,最多時達十二萬人。穆宗同治三年(1864)平定太平天國後,又平定回民與捻軍。湘軍將帥左宗棠、劉長佑、曾國荃、劉坤一等先後任總督,各省巡撫亦多湘軍人物,掌握地方實力。
湘軍 -中国文化史辞典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清軍主力“綠營”,在太平天國和各地起義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鹹豐三年(1853年)初,清政府任命湖南等十省在籍大官僚四十餘人為督辦團練大臣,鹹豐帝並任命因母喪而在湖南湘鄉原籍的禮部侍郎曾國藩為幫同湖南巡撫辦理本省團練事務的大臣,組織團練對抗太平天國。曾國藩立即從湘鄉到長沙,當年九月,在衡州設立水師,建造衡州船廠,又設湘潭分廠,制造炮船,並開始購買外國的洋炮,裝備水軍。兵員募自湖南“團丁”(即練勇),糧餉由清政府撥給,屬於官勇,稱為“湘勇”(後一般稱為湘軍)。在編制上,以各級將領為中心,先設官,後由官召兵,兵為將有,實行營官自招。湘軍以營為單位,陸師每營五百人,設有一個營官,四個哨官。每營轄前、後、左、右四哨,哨置哨長。每哨轄一至八隊,隊置什長。水師每營四百四十七人,有快蟹、長龍、舢板等船,至1854年2月,計有陸師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還有夫役、工匠等,共一萬七千餘人。接著,曾國藩在湘潭發布《討粵匪檄》,在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下,於同治三年(1864年),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湘軍領導集團中,左宗棠、劉長佑、曾國荃、劉坤一等人曾先後任總督,與淮軍李鴻章爭權勢,成為清末封建統治的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