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壺-中華語文大辭典
漏壺漏壶ㄌㄡˋ ㄏㄨˊlòuhú古代計時的銅質儀器。分播水壺、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裝水,有小孔,可滴水入受水壺;受水壺中插有立箭,箭上劃分一百刻,蓄水上升,箭上的刻數可顯示時間。另有以沙代水的沙漏壺。也作「漏刻」、「銅壺」。
漏壺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也叫“壺漏”、“銅漏”、“刻漏”、“漏刻”、“銅壺漏刻”。遠在周朝,我國已經有了漏壺,春秋時期已經普遍使用。最早的漏壺是用銅壺盛水,壺底穿一個小洞,壺中插一只標竿,叫做箭,它的上面刻有度數,箭下用箭舟托著,浮在水面上。壺裏的水逐漸地漏下去,箭上的度數陸續顯現,用它來計時。漏壺曆代相傳,制法很不相同。出土文物的西漢漏壺都是單只的,這種漏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但是,壺裏的水逐漸減少,水流的速度也逐漸變慢,直接影響到計時的穩定性和精確性。後來出現了補給壺,用來補充漏壺的水,使它保持穩定。東漢的張衡已經使用二級漏壺,即一只漏壺和一只補給壺(不計下面的受水壺)。唐朝的呂才設計了四只一套的漏壺,即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分壺,最下面的受水壺叫做水海。水從天池遞次而下,流入水海,水海裏立著一個銅人,拿著有刻分的浮箭。北宋燕肅又在中間一級壺的上方開一個小孔,讓上面來的過量水從這裏流出去,使水位保持穩定,這種漏壺叫做蓮花漏,當時曾風行各地。清代的漏壺是三個方形的播水壺,上面的一只叫做日天壺,即宋代的求壺;它的下面是夜天壺,即宋代的複壺;再下來是平水壺,在平水壺下面的稍後方有一個分水壺,即宋代的廢壺;此外,還有一個受水壺,叫做萬水壺,即宋代的建壺。最下面的是退水壺。三個播水壺的前面靠近下方都有龍口玉滴,依次滴水入受水壺。平水壺後面靠近上方有小孔,使過量的水流入受水壺,保持漏水均勻。受水壺上有銅人,抱著時刻漏箭,壺裏有箭舟,看漏箭上的刻度,就可知道時辰。我國使用鍾表計時以後,廢棄了漏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