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盡-辞源3
【漏盡】㊀漏刻已盡。指天將曉或夜已深。漢 蔡邕 蔡中郎集外集四 獨斷:“夜漏盡,鼓鳴則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因以喻人的暮年。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十二 建炎二年:“臣犬馬之齒已七十,于禮與法,皆合致其事以歸南畝;臣漏盡鐘鳴,猶僕僕不敢乞身以退者,非貪冒也。”參見“鐘鳴漏盡”。㊁佛教謂煩惱爲漏。至三乘的極果,以聖智斷盡此種種煩惱,稱漏盡。智度論三:“三界中三種漏已盡無餘,故言漏盡也。”
漏盡-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漏盡ㄌㄡˋ ㄐㄧㄣˋlòu jìn①漏刻的水將滴盡。比喻天將破曉。如:「漏盡更殘,怎奈得愁顏對月,抱影無眠。」②比喻老年、晚年、垂暮之年。《三國志.卷二六.魏書.田豫傳》:「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③佛教稱修行人斷盡煩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