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中華語文大辭典
烏魚乌鱼ㄨ ㄩˊwūyú1.魚名。體形長而側扁,前半身近圓筒狀,頭頂略扁,體青灰或銀灰色,有暗色縱紋。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近沿海,是重要的食用魚。其雌烏的卵囊經加工製成的成品,稱為烏魚子(俗稱「烏金」),價格昂貴。在東海的族群每年會隨寒流南下到臺灣西南海域產卵,然因過度捕撈,資源量銳減,目前已可完全養殖。也作「正烏」、「鯔」。2.魚名。體長呈圓筒形,頭扁似蛇,尾鰭圓形。體灰黑色、灰棕色或深褐色;腹部灰白色。口大齒尖,肉食,性凶猛,成魚會築巢及具護幼習性。棲息於河流、池塘與溝渠等水生植物雜生和淤泥底質的靜水域或緩流處。能在缺氧或淤泥中生活,易成為入侵種。常藏身於水草或水底襲擊小魚及其他水生動物,故對淡水生態或漁業有害。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也作「烏鱧」、「蛇頭魚」、「黑魚」、「黑鱧」、「雷魚」、「鱧」。
烏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烏魚ㄨ ㄩˊwū yú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條鰭亞綱鯔形目。體形圓長,頭背略扁平,眼皮厚,體長三十至八十公分,多生於鹹淡水交界的河口,亦可由人養殖。每年冬季洄游至臺灣南部西岸產卵,臺灣特產烏魚子即為此魚的卵巢。也稱為「烏頭」、「烏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