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懈可擊-中華語文大辭典
無懈可擊无懈可击ㄨˊ ㄒ丨ㄝˋ ㄎㄜˇ ㄐ丨ˊwúxiè-kějíㄨˊ ㄒ丨ㄝˋ ㄎㄜˇ ㄐ丨wúxiè-kějī沒有任何漏洞可以被人挑剔、攻擊,形容非常嚴密、周全。[例]老藝術家唱的這齣戲真可謂爐火純青,~。
無懈可擊-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無懈可擊㊣ㄨˊ ㄒㄧㄝˋ ㄎㄜˇ ㄐㄧˊwú xiè kě jí天衣無縫天衣無縫、無隙可乘破綻百出、漏洞百出釋義沒有任何破綻可讓人攻擊。形容非常嚴密,沒有缺失。語本《孫子・計篇》三國魏・曹操・注。典源《孫子・計篇》三國魏・曹操・注擊其懈怠①,出其空虛。注①懈怠:鬆懈怠惰。典故春秋時代孫武所撰的《孫子》,是一本兵書,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三國魏曹操十分推崇本書,並為其作注解。典源「擊其懈怠,出其空虛」,原是《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兩句話的注,大意是:趁敵人沒有防備的狀態下發動攻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採取行動。即在對方毫無準備時,給予迅速的攻擊,是用兵取勝的戰略之一,相對的,如果我軍沒有任何缺點可讓人攻擊,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清・歐陽兆熊等合著的《水窗春囈・卷下・部曹才學》中,說到草擬奏章之人大都有才學,但考場失利,而他們「所作奏稿咨稿,駁斥事理,悉無懈可擊」,即指所作的奏稿咨稿沒有缺點可以攻擊。後來「無懈可擊」這句成語就從「擊其懈怠,出其空虛」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嚴密,沒有缺失。書證①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一》:「一篇詩祇立一意,起手、中間、收結互相照應,方得無懈可擊。」②清・湯漱玉《玉臺畫史・卷三・明・仇氏・錢大昕跋》:「雅宜山人書有晉法,茲卷用退筆,蒼勁樸老,無懈可擊,尤為稱意之作。」③清・歐陽兆熊等《水窗春囈・卷下・部曹才學》:「其所謂稿工者,大都有才學而不利場屋者,又深明例案,故所作奏稿咨稿,駁斥事理,悉無懈可擊,而文亦曉暢。」用法義形容非常嚴密,沒有缺失。褒義。類用在「完美無缺」的表述上。例①這計畫十分周詳嚴謹,簡直是無懈可擊。②這場總決賽非常精彩,雙方的守備幾乎都無懈可擊。③他的演說立論正確,證據充足,可以說是無懈可擊。④即使計畫擬得無懈可擊,也需要確實執行,才能見到功效。⑤李教授寫文章總是逐段、逐句、逐字地再三推敲修正,直至無懈可擊。⑥這一方案已包括了應變辦法,補救措施,可說已做到無懈可擊的地步。⑦身為一個記者,應該小心求證,才能寫出無懈可擊的報導,不可捕風捉影,憑臆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