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中華語文大辭典
煙火烟火1丨ㄢ ㄏㄨㄛˇyānhuǒ1.煙和火(偏指火)。[例]庫房重地,嚴禁~。2.爐火和炊煙,借指飲食。[例]不食人間~。3.借指後代子孫。也作「香火」、「香煙」。4.〈書〉烽煙和戰火,借指戰爭。[例]昨日東周今日秦,咸陽~洛陽塵(金‧元好問〈雜著詩〉九首之八)。煙火烟火2丨ㄢ ㄏㄨㄛˇyānhuǒ丨ㄢ ˙ㄏㄨㄛyānhuo一種由火硝等藥物製成的物品,燃燒時能變幻各種形狀及顏色,供遊戲觀賞之用。也作「焰火」。
煙火-辞源3
【煙火】㊀火。莊子 徐无鬼:“濡需者,豕蝨是也。……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㊁引火器材。孫子 火攻:“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漢 曹操 注:“煙火,燒具也。”㊂邊防烽火。漢書九四 匈奴傳:“初,北邊自 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㊃人煙。史記 律書:“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唐 白居易 長慶集二十 東樓南望詩:“魚鹽聚爲市,煙火起成村。”㊄指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絶粒卻穀,不食世間煙火物,因引申以煙火指俗氣。宋 馬令 南唐書十三 孫魴傳:“(李建勳)以 魴詩詰之。(沈)彬曰:‘此非有風雅製度,但得人間煙火氣多爾。’”㊅指後嗣。漢 嚴道君曾孫孟廣宗殘碑:“四時祭祀,煙火連延。”(希古樓金石萃編七)㊆卽焰火、煙花。宋 朱熹 朱文公集十八 按唐仲友第三狀:“仲友有 婺州隣近人 周四會放烟火,其妻會下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