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臍-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燃臍ㄖㄢˊ ㄑㄧˊrán qí東漢董卓殘暴專橫而身體肥胖,士卒、百姓在他被殺後,為了洩恨,在他肚臍點上火,像點燈一樣。見《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傳》。後世遂用以表示誅殺惡賊,大快人心。「燃」文獻異文作「然」。唐.沈佺期〈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詩:「五方思寄刃,萬姓喜然臍。」也作「燃腹」。
燃臍-辞源3
【燃臍】後漢書七二 董卓傳:“乃尸 卓於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於地。守尸吏然火置 卓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後因以燃臍作爲敵帥斃命的意思。南朝 陳 徐陵 徐孝穆集一 勸進元帝表:“前驅效命,元惡斯殲。旣挂膽於 西州,方燃臍於 東市。”唐 杜甫 杜工部草堂詩箋十二 鄭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燃臍 郿塢敗,握節 漢臣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