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門-中華語文大辭典
牙門牙门丨ㄚˊ ㄇㄣˊyámén1.〈書〉古代行軍紮營,主帥或主將大帳前樹立牙旗作為軍門,故稱。[例]警郡守以恤隱,勒~以御衛(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2.〈書〉借指武將。[例]斯須,門外倚梯登城,或燒城屋,蟻附亂進,矢下如雨,~、郡守各緣屋出,與其卒兵相得(《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鍾會》)。3.〈書〉將軍的名號。[例]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將軍(《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趙雲》)。4.〈書〉舊時官吏辦公的處所。後泛指辦事的機關。[例]每日~虛寂,無復訴訟者,謂之神門(《北史‧卷二十六‧宋隱列傳》)。
牙門-辞源3
【牙門】㊀軍帳前立大旗表示營門。國語 齊“執枹鼓立於軍門”三國 吳 韋昭 注:“軍門立旌爲門,若今牙門矣。”後漢書七四上 袁紹傳:“麴義追至 界橋,……遂到 (公孫)瓚營,拔其牙門,餘衆皆走。”㊁將軍名號。資治通鑑六四 漢 建安九年:“孫權聞亂,從 椒丘還。至 丹陽,悉族誅 (嬀)覽 (戴)員餘黨,擢 (孫)高 (傅)嬰爲牙門。”注:“牙門,將也。”㊂同“衙門”。北史 宋隱傳附 宋世良:“郡無一囚,……每日牙門虚寂,無復訴訟者,謂之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