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晁说之--《嵩山文集·承乘》:譬如狡兔三窟,期必一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妻)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清-佚名-第一五回-《官场维新记》:既然带了进来,有什么不送去?万一舍弟日后进京,财政处的差使又脱了空,这时狡兔三窟之计,也是不可少的。
现代-姚雪垠-二卷三十九章-《李自成》:这班富户狡兔三窟,富裕亲戚朋友众多,你就是把他们的粮食搜光,也饿不掉他们一颗大牙。
现代-李晓明-第一回-《追穷寇》:俗话说:”狡兔三窟”,他这鄂豫边的土匪司令,能只有这么一个窠吗?
清-江左樵子-一五回-《樵史通俗演义》:遍列私人,分置要津,胜于王衍之狡兔三窟;舆珍辇宝,藏积肃宁,胜于董卓之郿坞私藏。
近现代-续范亭--《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至于“狡兔三窟”的政策,那是你自己“唯中论”、“唯我论”哲学的传统。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jiǎo tù sān kū
1、在旧社会,官僚政客们常常八面玲珑,为自己多留后路,正所谓狡兔三窟。
2、尽管这帮歹徒狡兔三窟,但最终还是难逃法网。
3、尽管犯罪分子狡兔三窟,但仍然被干警们一网打尽。
4、歹徒不停地变换藏匿地点,就像狡兔三窟一样,总让治安人员四处奔忙。
5、如今罪犯都是狡兔三窟,我们必须严加防范,多布几个点严阵以待。
6、那些毒枭狡兔三窟,到处流窜,让警方经常扑空。
7、官场多诡诈,我不得不学狡兔三窟,替自己多安排些退路。
8、我能够在动乱中逃脱出来,全靠平时有准备,所谓狡兔三窟,就是这个道理。
9、狡兔三窟,我们得再仔细搜一搜,看有没有其他窝点。
10、他在高雄、台中、台北各有一个落脚处,就像狡兔三窟一般。
11、侦办此案的警员说:"纵然嫌犯狡兔三窟,我也要将他逮捕归案。"。
12、在警方一路的搜捕中,发现歹徒狡兔三窟,到处都有藏匿的地点。
13、狡兔三窟三处窝点藏了4000万假钱。
14、所谓狡兔三窟,逍遥子作为杀手,自然有不止一个老巢。
15、蛇鼠一窝、狡兔三窟等典故,就是人对动物洞穴生活的体察。
16、大概为了避免广汽集团占地利而在合作中一家独大,马基奥尼决定来个"狡兔三窟"。
17、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脸皮奇厚无比的叶寒很早就学会了狡兔三窟这个道理。
18、狡兔三窟,这是刘羽的第一反应。